我们为什么读文学经典-扎克伯格裸捐的启示
我们为什么读文学经典?当然,善恩教育的读者首先会想到三个字:学英语。
而文学经典的价值远远超出其作为学习外语的媒介。打开扎克伯格母校菲利普斯埃克斯特学校的官方主页,我们会发现其高中阶段的英语课几乎围绕着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写作展开的。而这一点,和这些美国名校盛产“改变世界”的精英们不无关系。
文学作品让我们得以在广阔无垠的时空、灿烂多元的文化和细腻微妙的精神世界中肆意穿行,在浓缩放大的矛盾冲突中和主人公一起跌宕沉浮。这种体验将是终生的财富,是滋养我们精神成长的沃土和养料。
在一个热爱阅读文学经典的人身上,我们往往容易发现善解人意、包容理解等宝贵的品质。一个人,读得越少,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偏激和固执。一个阅读了大量文学经典,探索了众多经典人物内心世界的人必然更容易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微妙,因而也能更加理性客观和包容地对待周围的人。一趟随着冉阿让在法国19世纪的历史漩涡中精神之旅也必然会让我们对人性、正义、公平、善良等话题进行深刻的思考。悲天悯人、改造世界的情怀,不就是这么一点点在这些作品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吗?
所以,我们一定要阅读文学经典。这不仅仅是为了学好英语,考好SAT。这将关乎我们孩子终生的远行—人生的旅程,或坎坷,或平坦,或精彩,或平淡,或艰辛,或舒适…不管我们的人生境遇如何,这些文学经典映射在我们脑海里的东西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让我们在路途上不孤单,有方向。
下文时候我搜集的一些学生在阅读(观看)了“悲惨世界”后的感言。
学生A
有一个人物,在「悲惨世界」中举足轻重,那就是沙威。
雨果对沙威的刻划,比重与深刻层度,比之冉阿让绝不逊色。
当沙威出场时,雨果这样描述他:「沙威是在监狱里出世的,他的母亲是一个抽纸牌算命的人,他的父亲是苦役犯。他成长以后,认为自己是社会以外的人,永远没有进入社会的希望。他看见社会毫不留情的把两种人摆在社会以外:攻击社会的人和保卫社会的人。他只能在这两种人中选择一种,同时他觉得自己有一种不可解的刚毅、规矩、严谨的本质,面对他自身所处的游民阶层,却有说不出的仇恨。他便当了警察。」
沙威的父亲和冉阿让一样,是社会边缘被遗弃的人。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召,果真灵魂被赎,从此成为完人。而沙威,却选择作「驱逐一切社会边缘人」的警察。
沙威不是坏人,他只是有个很不幸的身世,而这一生又从未像冉阿让般经历被饶恕被接纳。沙威把被社会遗弃的成长背景转化了,成为不肯饶恕接纳被社会遗弃者的人。
雨果接着描述:「沙威由两种情感构成:尊敬官府、仇视反叛。」沙威无法判断,当社会体制不合理时,被社会遗弃的人可能并不是坏人,被社会优渥奉承的人可能无恶不作。「沙威刻苦、独居、克己、制慾,从来不曾娱乐。他绝对公而忘私,是一个『兇顽的诚实人』....。」雨果笔下的沙威,其实比冉阿让更有血有肉,我们几乎都可以感觉到沙威法律森严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曾被遗弃、缺乏关怀与爱的灵魂。正是这个沙威,使芳汀无处容身、毫不留情的让芳汀在死前还受到致命的一击、又使冉阿让终生逃窜。
沙威一直相信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是他在维护社会秩序、除暴安良、捍卫真理。他视将脱逃的冉阿让逮捕归案为此生最重要的使命。未料,在一八三二巷战革命中,沙威被视为政府间谍被逮,又交给了冉阿让,冉阿让有了大好时机可以报复,冉阿让却放他走了。这个举动震撼了沙威,让沙威随后又有机会逮冉阿让时,也放了冉阿让。
剧情至此,出现沙威此生最大的冲突:沙威生平只有一种法律正义,但现在却出现跟法律正义很不相同的人道观——一个应当被消灭的人,突然变成可敬佩的人;而最让沙威震撼的,是竟然他自己也饶恕了、放走了苦役犯,他违反自己信守不渝的「法律正义」。
沙威在矛盾纠结中,根本不晓得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原来过去的信仰是盲目的,过去的正直是黑暗的,他却依靠这盲目的信仰与黑暗的正直这么多年。他跟过去脱了节,又不知如何面对未来。在混乱中,沙威投塞纳河自杀了。
就有血有肉、真真实实的人性而言,沙威的形象刻画其实比冉阿让更成功。雨果刻画出沙威法律正义的背后,隐藏的受创的成长经验;也刻画一旦视自己为正义化身的信念被摧毁后,茫然失措空虚的心理反应。
不过,沙威的成功,不表示雨果是个擅长刻画冲突人性的小说家。「悲惨世界」,我们可以说是时代史诗、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晚期文学经典,却绝不能说是部性格、心理分析小说,原因在于雨果太强烈的著力於「完人」形象的刻画。
沙威其实在「悲惨世界」中,是用来反衬完人冉阿让的。沙威死前,雨果写道:「上帝永远存在于人的心里,这是真正的良心,它不为虚假的良心所左右.... 当心灵遇到虚假的绝对时,它指示心灵要认识真正的绝对,人性必胜,人心不灭这一光辉的现象,可能是我们内心最壮丽的奇蹟。沙威能理解它吗?沙威能洞察它吗?沙威能有所体会吗?肯定不能!」。
这段话道出雨果描写沙威企图衬托出的主题。沙威是用来比照冉阿让的,而冉阿让的完人形象,是浪漫时代独特人性观点,这观点在写实主义时代已被质疑了,因此,「酒店」中没有任何沙威式的挣扎,更没有冉阿让似的崇高伟大。关于这部份,我们在下面继续评析。
学生B
说说我最欣赏的一个人物--沙威。雨果对他是持同情态度的。他坚持法律即正义,一丝不苟的执行法律,最后背叛了自己的信念放走了冉阿让,投海自尽。其实沙威身上最能体现《悲惨世界》中的悲剧性,虽然他只是一个配角,但他的光彩却没有被篇幅更多的冉阿让淹没。雨果试图通过沙威的悲剧性来说明,在不人性的制度制造的社会里,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都身处悲惨世界。
学生C
我觉得人性本善的,作恶的人只是没遇到能感化他那个时刻。看完《悲惨世界》,我认识到不管哪个时代,社会的丑恶都是类似的,但是善良美好的光辉也会在黑暗中闪烁,丑恶的潮水永远吞没不了善的星光。所以我要冷眼看待社会的丑恶,尽量追求美好的东西,不抱怨这个社会,也不幻想它能变的更好。我只会盯着闪烁的星光看,然后在黑暗里快速前行。当我觉得生活很不爽的时候,我知道会有好的时候。当我觉得生活很顺利的时候,我知道别的地方到处有丑恶。像《悲惨世界》这一类描写社会面貌的小说,如果我们看的多了,我们就能把现实看开了。其实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在物质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是在精神上还是在那些经典小说所描绘的圈子里。人性永远都是一样的。现在好多人总是看励志书,成功书。其实把一整套外国古典名著看下来,你就发现,那些作家已经为我们总结好了。所有现实的人都可以在他们的笔下找到影子。看这些小说会教会人看懂人心。顺便建议,《人间喜剧》系列也是整个社会的浮世绘。可以看看。
学生D
我个人的成长中,大主教的形象一直深深影响我。
冉阿让偷走烛台被抓回,主教说这是自己送给他的,这一段真是让人泪奔啊!!!!
学生E
丑恶的人不是因为时代的丑恶而丑恶,善良的人不是因为时代的善良而善良。
学生F
《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警长,给我映像最深,他总是一个正直的形象,虽然少了点人情味,有点太过残忍,不解风情,法律,社会就需要他这样的工作精神不是吗?他的工作精神,正直不阿,不随波逐流,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信仰,上帝,是现在社会少有的风气,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学生G
芳汀伟大的母性,大主教的宽容,冉阿让的善良和努力,和所有这些身处悲惨世界之中的人们的相互感化。
学生H
每个人有每个人各自的闪光点
冉阿让是改过自新的救赎,主教是原谅,芳汀是母性的光辉,沙威是对规矩的坚持与尊重,柯赛特和艾潘尼是爱情,马吕斯及其同胞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学生I
雨果不是薄情寡义的作者,他对悲惨世界里写的每个人物都倾注了心血。即使德纳第这样的人物也曾在滑铁卢中因翻检财物救过马吕斯的父亲。他用他所处的时代描绘了各种真实如生的人物,缺了哪一个,他想倾诉的都是不完整的。如果非要说偏爱,我想毫无疑问是冉阿让,他让他历经了人世的善恶、分离与相守、富裕与贫穷,在一块无名墓碑下完成了救赎。
这是伟大的雨果为什么伟大的地方。不过这些离不开信仰的支持,人本身是软弱,人性也很难经受考验。
----------------------------------------
善恩教育 | 混合教育模式的引领者
波士顿·上海·宜兴·无锡·张家港
CINE_Education
www.bstcine.com